带你逛逛旧时的高邮城
高邮城前清称高邮洲,属扬州府。民初称高邮县直至解放后。 1991年3月5日撤县建市称高邮市。
旧社会的高邮人,苦难深重,战火纷飞。当时全城只有一个半厂,都在北门外庙巷口,东边的叫洋面厂(面粉厂),西边的叫兴昌公记蛋厂,半年生产半年关门,所以人们称之为半个厂。除此以外没有什么厂。
高邮城屡起战乱,而且水灾不断。据周志记载:清乾隆26年(1761年)古历七月二十,北门外挡军楼运堤决口,东堤和西堤码石工冲毁四千多丈。民国十年(1921年)东堤决口五处,民国二十年(1931年)古历七月十三特大水灾,单东堤就决堤26处,挡军楼决口160多丈,淹死一万多人,太山庙附近捞尸二千多具。
高邮城池不大,南门到北门穿城五里,由中市口向东经县大堂(县政府)到东门。向西经乾明寺到运堤下,转个向南的小弯子就到西门了。
四城门都有城楼和嵌在城门头上的石匾。南门叫望云门,蕃江楼;北城门有里外两座,外面一座实际上称瓮城,各曰制胜门、屏淮楼、(在今香格里拉大酒店)、东门叫武宁门、捍海楼,西门叫建义门通泗楼。
进北门的瓮城弯一个小弯子就到第二个城门附近有大关帝庙(今文化馆)(现在的通湖路是原古城墙,现在的商品街西侧是护城河,河西是城中。)向南不远拐弯向西有个“福音堂”(英国传教堂),再向南到马棚巷、中市口。
闹市中市口向东住有一些财主大户,如马士杰、贾寿人、王宏藻等。再向东经熙和巷、菊花巷到老爷大堂(县府),过县大堂就看到鼓楼,鼓楼是建在街中心的一座两层飞檐翘角的四方亭,很像扬州的四望亭(先不存)(在今龙祥商业街原造纸厂)靠亭子西边有座北朝南气象雄伟的古圣贤“孔子圣宫”(夫子庙),前后七进,有大成殿、明伦堂、圣贤祠、天王殿等。全部都是蓝底金字牌位,设有泥塑像。解放后改为监狱,以后又改为造纸厂,在现在的龙祥商业街。
圣宫临街的大门,除每年祭孔外常是关着,在东西各一箭之遥,各有一道木栅门,门边各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石碑,上刻“一应文武官员、军民人等到此下马”。圣宫对面有个很大的半圆形伴池,有石栏坎,形状似砚台池周围有很多的松柏树。圣宫东隔壁是城隍庙,也有七进,是全城香火最旺的大庙。凡是死了人的人家都到城隍庙烧香化纸叫铺堂。庙里有唱戏的戏台。日伪时期改为更新舞台。城隍庙每年古历七月半出会,人们叫迎会,很热闹,城上人,乡下人都上街看会,出会时要绕走圣宫大门,即走东边石碑向南绕伴池到西边石碑再往西走,意为尊重孔圣人。民国二十年春,国民党政府提出废庙建厂,破除迷信,城隍老爷和二十四司其他泥塑都砸烂,木偶不再称神,泥塑不再作鬼,人们称之为打“城隍庙”。由城隍庙向东就到赞化宫,也就是当时高邮唯一的最高学府---“县中”东边紧靠城墙。这就是东城门,据传说城门的门槛是蔡玉的。出东门有掉魂桥(护城河的桥)大窑礅(古刑场在今农行附近)向南有东门宝塔、奎楼,向北有学田、傅公桥。
中市口向西有水部楼,西后街有座耶稣教天主堂(今尚存),向西经乾明寺(今人民医院)大教场、甑奄、海水照壁,西门宝塔、刘庄铁牛湾,西塔原在西城内刘庄附近,因运河拓宽现在运河中心岛旅游区。
中市口向南经小桥、焦家巷、百岁巷到南石桥这里曾住一位名中医—钱德功。小桥附近还有个育婴堂,大门旁边有个大抽屉,弃婴都是夜里放在抽屉里。称南市口的南石桥向东叫前观巷有永清寺,后改为贫民工厂,现为师范学校。向西有玉女丹泉水井一口。西石桥(人称三步两桥)由西石桥拐北西后街有王府独旗杆(现在的王氏纪念馆),以前王府门前有一杆督旗,门头上有“榜眼及第”和探花及第”两块竖匾。南石桥曾住一位明朝名画家王西楼。
过南石桥到南城根向东有王家亭子(今蝶园系明末清初在在京城做官的王永吉花园)、奎楼(今保留一段老城墙)。出南门是琵琶闸,靠东城墙根有毛脚姑娘(毛惜惜)坟(今不存),城门西边是运堤,现在的琵琶西路,天桥是原来的南城门(今仍有城门原样)。
由南门大街向南有盂城驿、接官厅、上贞殿、财神庙、马饮塘、华严寺,据传,华严寺的两颗白果树结的白果是无心的。
南门的变化不大,南门大街是古粮食运输集散地,陈粮行较多。运河来往粮船湖西的大网船都靠南门外颇称南闹市,至今仍有顺人巷、运粮巷、馆驿巷等。
全城的鱼贩都在南门外贩鱼,因此,粮行鱼行都很热闹。
高邮最热闹繁荣的在北门外,财主富商较多,百年老店亦不少,如鼎昌南货店、华伦绸布店、王万丰酱园、万全堂药店、恒兴昌木行、老极生油面店(茶食店),茶食店的师傅每年腊月、八月都是双薪(古称薪俸,按米价算钱,掌作的大师傅每月一担三斗米,帮案的有一担的、八斗的、五斗的。一担为150斤)。
由北门外护城河边向东就到全城最大的善因寺(在今粮食局)每隔几年放戒,方丈是风流和尚铁桥(1946年镇压)。
向西到运堤有通湖桥、七公殿、风神庙、耿庙神灯、壁射珠湖、西湖雪浪等风景,七公殿西临运河而且是个弯道,古运堤不宽,民国二十七年(1938年)一辆满载旅客的客车在七公殿弯道驶进运河,死不少人,尸体放在七公殿的大殿上。
北市口十分繁荣,北边有座石牌坊,两旁有对石狮子。向东是东台巷,巷子不大却很热闹,有茶馆、当典、鱼市、肉案、酱园、还有斗鸡场、牛集、斗坛、海潮庵、小关帝庙,北边就是臭河边,有天王寺、螺丝坝、越塘,北市口向西有半边桥、杨家巷(大地主杨宜之的杨府)、左家巷、梨木巷、桑园、骡马巷、夏家花园(人称十八鹤来堂现在改为城北小学)。
北市口向北有第二个闹市区叫税务桥(原来有座砖桥)也叫新巷口,古称“北门当典”就在新巷口东边搬运公司。新巷口丁字街,向东是东大街,西边就到元末时期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称王登基的承天寺,寺旁有第五小学,第一任校长孙石君,汪曾祺先生在此上小学(现不存)。寺对面有处很大空地叫“天地坛”现为酱醋厂,空地两边有个亚洲锅厂。承天寺解放后才被拆掉,现为肉联厂冷库机房。
东大街也很热闹,有“三茅宫”、“练阳楼”(现为自另厂)对面是防火的水笼局,隔壁是汪家大巷,再向东经谈家门楼就到草巷口,对面是竺家巷,由草巷口向北是汪曾祺先生所写的大淖。沿大淖向北是“普堤埂”、“三圣庵” 。普堤埂西边是一处很大的荒地叫“阴城”,到处是坟墓、乱葬营,人迹罕至、野狗很多,夜晚常看到鬼火(磷火),据传是古战场,解放后经改造现在是居民区,且有一厂自另厂。
草巷口向东第二条巷子叫科甲巷,是汪曾祺先生的老家,科甲巷现改为傅公桥路。
东大街的闹市就在这里,有唐家肉案、鱼市、有吉生酱园、连万顺茶干作坊、保全堂药店、天寿堂药店、大睦油面店(茶食店)乾睦和油面店、南货店、茶馆、银楼、各业都有著名。老中医蔡敬斋住竺家巷。
过闹市向东,经更楼巷、滑石巷、窑巷口直到泰山庙,庙后就是“文游台”,庙西有光孝寺。泰山庙每年八月十六日出会,晚上在光孝寺西边空地放焰火。
由科甲巷向南经越塘到傅公桥经学田到东门外“北海”、“南海”。
现在回过头说说新巷口向北经猪草巷、柏家巷、魏家巷、荷花塘到北门第三个闹市区“庙巷口”直到挡军楼。
水灾以前的庙巷口也热闹,有真武庙、“火星庙”,向东有一班洋面厂(面粉厂),粟裕将军曾住面粉厂指挥解放高邮。西边有一班兴昌公记打蛋厂,半年生产半年关门,人称之为半班厂。民国二十年(1931年)水灾后不存。荷花塘附近住有一位名中医叫许步仙。运河拓宽,由荷花塘向北已联成运河了。
(见下一页)
|
|